细思极恐肠道内存在15公斤的细菌,可以
人体拥有万亿的细菌,是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单纯从数量来说,人体90%的比例都是细菌。 这些细菌的总质量是1~2kg,约占人体质量的2%。 不过,仅仅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便高达78.67%,大约有0g左右,高于肠道净质量的20%以上。每平方厘米,就有亿的细菌。 肠道中的细菌如果一个个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整整两周。 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不仅仅影响肠道功能,还能影响人的大脑活动。例如,人类喜欢吃肉,便是受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有人认为,当你想要吃某种东西的时候,不是你想吃,而是你身体内的细菌想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肠道内存在1.5公斤的细菌,可以操控你的身体和思想。 每个人的粪便中,细菌和尸体和副产物都能占到约75%的比例。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体外的细菌更多。但实际上,牙齿、咽喉,以及消化道中的平均细菌数,超过皮肤上的0倍。 如果用细菌数量来判断脏不脏,人比马桶更脏便是客观事实。 但如果用致病性来判断脏不脏,那么人体却又是相当干净的。 人类的体液环境是无菌的,无菌的环境,可以令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正常的运转。 哪怕是有益细菌进入血液都可能出现大问题——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母亲的子宫环境是无菌的,所以每个人出生之前都是无菌的。 但在出生的刹那,我们首先便会接触到来自母亲产道20g左右的共生细菌(剖宫产不利于婴儿益生菌落的形成),然后是外界细菌,以及哺乳时摄入的细菌。从0~12个月,我们身体内的细菌会增加到—菌种,最终形成益生菌的肠道环境。 当然,每个人的菌群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双胞胎,身体内的细菌群落都会截然不同。 这些细菌主要分成三类: 有益,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条件性有害,如大肠杆菌。 有害,如绿脓杆菌。 通常来说,人体内的益生菌占据绝大多数(75%)。 它们除了死亡时被我们的消化道部分消化吸收之外,它们生前也为人类的消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如果人体内没有益生菌,是几乎无法生存的。 新生儿几乎只能喝母乳,喝奶粉也几乎无一例外,粪便都会产生奶瓣。 也就是说,新生儿几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但随着成长过程中,体内益生菌群落的形成,消化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 通常在1岁之后,肠道内的益生菌生长到一定数目之后,幼儿才拥有消化一定比例辅食的能力。 例如,降解碳水化合物需要相关的酶催化,但人类却没有合成相关酶的基因。 人类肠道中的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可以合成多种,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转化成葡萄糖以及其它易吸收的小分子糖分。 它能帮助我们高效率地吸收植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个人吃得很多,我们常常评判以消化不良或者或者吸收不好。 那么,营养都是被肠道内的细菌吸收了吗? 实际恰恰相反。 当人体内的益生菌缺乏的时候,消化能力会受到大大的影响。 例如,对于体重体型相当的两个人来说,如果A严重缺乏益生菌,B拥有健康的益生菌群。 那么,A则可能需要多摄入30%的食物,才能相当于B摄入食物所能获取的营养。 但人体的食量是有限的,消化不良还会影响食欲。 实际上,益生菌缺乏之后,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 天生怎么吃都不胖的人,有三种原因: 基因。 运动习惯。 肠道菌群。 其中后两者占了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运动习惯,还怎么吃都消瘦,最好去消化科看看。 除此之外,人体免疫系统也并不是对细菌完全赶尽杀绝,例如脆弱拟杆菌可以释放消炎物质,帮助人体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我们通常认为感染可导致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实际上可以帮助人体调节胃酸平衡。 抗生素的滥用,其实不仅仅会产生令人闻而生畏的“超级细菌”。 实际上,对人体内部菌群的破坏,才是最近且最直接的危害。 例如,人体内的脆弱拟杆菌严重减少时,免疫系统便会失衡。 当再次感染致病菌后,就不得不再次依靠抗生素,脆弱拟杆菌也被进一步被波及,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人类过度依赖外力,而不是建立足够良好的内环境,等到未来爆发医疗危机,就是灾难来临的时刻。 除了细菌之外,病毒也和人类的生存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暂略。 附: 人体内细菌分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cr/11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细胞因子的实验室检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