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微生物的新人,我认为细菌的菌落形态和镜下形态的辨别是较难掌握的,也是体现基本功的地方。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很常见的细菌,但是如果它改头换面出现时,你还能认出它吗?

图一为胆汁培养24h后菌落图。

灰白色扁扁的菌落,第一眼就认出应该是大肠埃希菌,但夹杂其中的白色的菌落是什么呢?难道是肺炎克雷伯菌?科室有质谱,两个菌落都打了质谱,均为大肠埃希菌,分值很高,鉴定结果可信。当即把两种菌落都分纯,把白色菌落点种在定位板上。(定位板判断标准:紫色菌落的是大肠埃希菌,蓝色发粘菌落是肺炎克雷伯菌)。第二天定位板上呈现紫色菌落,也进一步证实是大肠埃希菌。

药敏结果这两种大肠埃希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头孢唑啉扁扁的那种是耐药,而另一种是中介。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扁扁的那一种来做药敏。

这是一个样本长出两种不同菌落形态的大肠埃希菌,但从单个菌落来说,还是比较典型的。在尿中,偶尔还会遇到缺壁的大肠埃希菌(L型),此时与它常见的形状很不一样。下图所示为尿液种检出的大肠埃希菌。

尿液一般是高渗状态,细菌在里面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特别是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之后(比如β内酰胺酶类药物)。这种菌落看着很小,镜下形态也有点球杆状(L型),与常见的大肠埃希菌镜下有些差别。如果正好碰上β溶血的大肠埃希菌,那么很可能就误认为是β链球菌。所以对于尿培养,一定要结合尿常规来看。如果是大肠埃希菌感染,尿常规中亚硝酸盐(NIT)一般为阳性,但如果尿液停留时间过短,也可能是阴性。

王辉老师等编写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对大肠埃希菌菌落的描述是这样的:营养要求不高,孵育18-24h后,可形成圆形、扁平、湿润、灰白色、边缘整齐(运动活泼的菌落边缘可呈枫叶状)、不透明菌落,有些菌株可产生β溶血环,可见粗糙型、中间型和粘液型菌落。

一些常见细菌的不常见菌落形态有时会造成漏检,比如近期我们科室就发现几例完全不溶血的金葡。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而不是怕麻烦直接报阴性。

后记:小编在继续推出考级相关推文的同时,也将把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见闻推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在后台踊跃留言或投稿,讲出自己工作中的心得,帮助大家共同提高。

俞晓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cr/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