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会听说这样或者那样的“偏方”或许你也尝试过……但是现在小坊要很严肃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有些偏方很不靠谱!男婴发烧不送医信偏方终致送命几天前,福建罗源的男婴小军(化名)不慎发烧,由于尚未满月,家人听说新生儿最好不要吃药。就按网上传授的“偏方”,用银手镯煮水给宝宝喝,又用水泡了些珍珠粉为其“压惊”,还用酒精给小军擦身降温……两天时间里,试了多个“偏方”,小军却仍高烧不退,最高时体温飙升到39℃,凌晨3时许哭个不停,身上冒出很多密密麻麻的红疹。家长想再观察一下,医院。直到早晨7点左右,小军的哭声渐渐弱了,出现嗜睡症状,连奶都不喝,医院。家人带小军坐大巴辗转2个小时,医院。医生发现小军面色青灰、四肢冰凉,已停止了心跳、呼吸。医生试着做了几分钟的胸外按压,但小军没反应;揭开衣服细看,身上已有尸斑。被告知孩子没救了,家人无法接受,哭瘫在地。接诊医生表示,家长若及医院抢救,也许还能挽回。莫迷信偏方,别盲目排斥吃药“不应迷信偏方!”医院儿科主任严争说,网络上流传的“银器煮水喝、蛋清擦身、温毛巾绑腿、白酒擦身”等所谓的退烧方法,都不安全,家长不要模仿。严主任介绍,孩子体温超过38℃时,家长可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进行物理降温:少穿衣服、少盖被子,多喝温水,让宝宝自然散热;洗温水浴,或用温热的毛巾给孩子擦拭身体,加快皮肤散热;少量、适当使用冰敷,在孩子头部或大血管位置冷敷或冰敷。对于现在有不少家长,在小孩生病时坚持不给药、不输液,盲目排斥就医,结果耽误了孩子病情的现象。严主任讲述了发生在前不久的一个案例:1岁多的福州男童小强(化名)发烧一周,直到精神萎靡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败血症,住院治疗14天才好转。严主任提醒,婴幼儿可能起病急、变症快,但症状不典型,无法语言表达,家长不应简单凭体温判断小孩是否需要就医。如果小孩发烧超过38.5℃且12小时不退,呼吸急促、手脚冰冷、抽搐、精神倦怠、肢体抖动、呕吐、皮肤苍白或紫绀、意识不清、喂养困难、尿量减少等,要马上就医。尤其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一旦发烧,应尽快送医。以下“偏方”也不靠谱!发烧…捂汗降温发烧了,以为盖上棉被捂出汗就好了。其实这样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如果不出汗,体温会被“捂”得越来越高,给心脏等器官造成极大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二、如果捂出了汗,大量汗液的蒸发会带走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体力虚弱,出现虚脱。正确方法:发烧不能“捂”,“散热”才是根本之道。当体温在38.5℃之下时,可以用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来降温,同时少量多次地喝些热水,帮助身体散热。在补水和物理降温双管齐下的同时,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药物,达到降温的目的。流鼻血…仰头流鼻血仰着头会让血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若是外伤后流鼻血,很可能是颅底损伤流出的脑脊液,堵塞鼻子可能导致颅内感染。正确方法: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用嘴呼吸;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十分钟,以稍有痛感为宜;如流血不止,应立即就医。鱼刺卡喉…喝醋、拍背、吞咽馒头米饭吃饭卡了鱼刺,或者被异物呛到,有人会马上就喝醋。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醋在咽喉部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可能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大量喝醋反而会使消化道溃疡病情加重,甚至诱发大出血。拍拍背、大口吞咽馒头米饭,希望能把异物“带下去”。这些做法都很“玩命”,很容易让异物越陷越深,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正确方法:使用海氏急救法: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臂环绕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肋骨下缘与肚脐之间,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里向上挤压,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冲出,重复至异物排出。烫伤后…涂抹牙膏、肥皂烫伤是常见的家庭意外之一。烫伤后,不少人会用牙膏、肥皂来涂抹,认为牙膏可以使烫伤部位降温,可以缓解烫伤的程度。烫伤后涂抹牙膏是错误的行为。牙膏很容易使渗出液积聚,滋生细菌,发生感染。虽然有些牙膏对较轻烫伤有一些作用,但牙膏并不能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也不能保护伤口。正确方法:针对烫伤,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冷水浇,让体表受伤的部位降温。家长注意不要用抹牙膏之类的民间处方,否则可能加重伤情并且影响医生对伤势的判断。软化血管…每天喝醋醋的酸度太大,食用过量会灼伤食道,损伤脾胃,还会软化骨质,导致骨折。正确方法:如果想要达到软化血管的目的,应该是在做菜的过程中,适量放一点醋,而不是直接饮用醋。盲目相信、尝试偏方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害生命!大家可别再犯糊涂了!快告诉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吧!本文编辑|金莹莹信息来源|海峡都市报(haixiadushibao)、孝感晚报致原作者|如果小坊的选用让您觉得不妥,请一定要先通知小坊修改或删除哦~~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可看原文)

长按下面的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cr/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