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两者关系十分紧密。许多免疫因子可激发、诱导和调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孙尔维教授指出,在炎症和免疫的领域把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十分困难,但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必须努力推进。人体的免疫反应与细胞坏死有关,临床上自身免疫疾病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可以诱导免疫反应。因此,抓好炎症治疗,有利于遏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上,孙尔维教授阐述了“细胞死亡免疫识别”学说的4条原则。原则之一是只有“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能趋化吞噬细胞。原则之二是只有“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所携带的抗原能被递呈给T细胞,而活细胞不能。原则之三是抗原递呈细胞在捕捉抗原后一定要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淋巴组织才能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原则之四是免疫反应的后果不取决于抗原是“自我”还是“非我”,而是取决于细胞死亡方式——凋亡细胞诱导免疫耐受,而坏死细胞诱导免疫应答。

借助细胞死亡方式免疫识别模型,更好地解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细胞凋亡是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超过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引起继发性坏死,活化免疫系统;此外,细胞焦亡也表现为细胞直接破裂,细胞内促炎介质释放,是细胞“坏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因此,细胞焦亡是一个促炎因子释放、炎症反应放大的过程,在自身免疫病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孙尔维:炎症治疗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紧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我国医学界来说是比较棘手的疾病,我国SLE患者比国外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器官受损更重。综合年美国《关节炎和风湿病研讨》(SeminArthritisRheum)杂志和年刊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文献可知,SLE的患病率(20~)/10万,10年生存率为70%~90%,SLE发病与C1q、C4基因的缺失、免疫功能的变化、环境(吸烟、紫外线、病毒)因素有关,女性患者高发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最近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形态学特征、发生及调控机制等均不同于凋亡、坏死等其他细胞死亡方式。过度的细胞焦亡会诱发包括败血症在内的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邵峰院士等对细胞焦亡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焦亡发生的更快,并会伴随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释放。具体作用机制:炎性小体异常活化可介导细胞焦亡,释放细胞内促炎介质,使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分泌增多,加重SLE炎症反应及靶器官损伤。

抑制IL-1β对自身免疫疾病有效

孙尔维教授团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观察抑制IL-1β对自身免疫病的疗效。年小分子物质MCC被证实能选择性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性。入组开展的体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MCC能特异性抑制LPS+ATP诱导的全血细胞因子分泌。体内试验结果显示,MCC能降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血浆中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能明显延缓CIA小鼠发病,降低关节肿胀程度。二是MRL/lpr狼疮小鼠(12周,♀)根据24小时尿蛋白评分,分成Model组及MCC处理组。从第12周开始,连续给药8周,每2周检测一次24小时尿蛋白。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选择性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能减轻狼疮小鼠病情。提示通过使用抗炎药物可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狼疮。强调SLE的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抗炎药物也很重要。研究提示MCC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及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促炎因子的分泌,控制炎症反应,进而治疗SLE等自身免疫疾病。

TNF-αblocker对SLE有效

孙尔维教授团队的第三项研究是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在SLE中的临床疗效。TNF-αblocker(Etanercept)这一药物较常应用在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一些临床医师也将其应用于SLE,但存在一定争议。M.Aringer等刊登于年《自身免疫性评论》(AutoimmunityReviews)的研究指出,TNF在SLE患者血清、肾脏及皮损处高表达,并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相应的抑制TNF对MRL/lpr等多种狼疮小鼠的病情活动及靶器官损伤有效。应用TNF阻滞剂治疗2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尿蛋白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尿蛋白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研究还发现,TNFblockers联合硫唑嘌呤对难治性狼疮肾炎有效,对嗜血细胞综合征、间质性肺病、难治性严重皮肤病同样有效,但长期使用TNFblockers会增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这可能与抗抗体产生有关。孙尔维教授团队据此采用联合TNF-αblockers治疗8例SLE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疗效较好。其中有大量蛋白尿表现的4例患者应用TNF-αblockers治疗后指标明显改善。偏高的血小板计数(PLT)治疗后降至正常值范围,血红蛋白基本增至g/L左右,偏低的白细胞增至正常值范围,补体水平(C3、C4)升高但维持在正常值,免疫球蛋白(lgM、lgG)治疗后下降,肾功能改善,血尿素氮(BUN)下降、尿肌酐(Cr)恢复正常值。

典型病例:12岁女患儿,因“反复发热、皮疹3月,双下肢浮肿1月余”,于年10月28日收入院,患者自诉有活动后气促、不能平卧、脱发明显。入院查体:双手掌面散在点状红斑。双肺呼吸音粗,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手小关节压痛,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浮肿,发育低下。体温37.4℃,心率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mmHg。

年10月外院检验,血沉检查(ESR)mm/h,尿蛋白(2+),补体C3:0.18g/L,补体C4:0.02g/L,免疫球蛋白lgM:1.37g/L,免疫球蛋白lgG:22.46g/L,白蛋白:20.3g/L,抗dsDNA、ANA、AHA、AnuA、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入我院急查血常规:红细胞1.91×L,血红蛋白56g/L。ESR:35mm/h,24h尿蛋白定量:.16mg;白蛋白:25.5g/L。脑钠肽(BNP):pg/ml。D-二聚体:μg/L,纤维蛋白原含量:1.67g/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9%。自身抗体谱:抗ANA(阳性1∶均质型)、dsDNA(+)、AHA(+)、AnuA(+),抗人球蛋白抗体(lgG)4+,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弱阳性。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彩超显示肝脏形态饱满,腹腔少量积液。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瓣、三尖瓣轻度返流及大量心包积液。胸部CT显示心包积液、心腔及大血管密度减低,提示贫血表现;双侧胸腔积液;双肺所见,狼疮性肺炎与肺部感染鉴别;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脾大,广泛皮下水肿。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24分(重度活动)。治疗方案:甲强龙(mg,静滴qd)3天,环孢素A(25mg早,50mg晚),羟氯喹(0.1g,bid),Etanercept(25mg,皮下,qw),乐松(30mg/bid),白蛋白(12.5g,静滴,qd),人免疫球蛋白(10g,静滴,qd),余利尿降压,护肝护胃,抗凝治疗。治疗后一个月,患者心包积液减少,患者无发热,无皮疹,肢体肿胀消退,带药出院。

出院后药物剂量:乐松60mg/tid,糖皮质激素20mg,霉酚酸酯(MMF)25mg,环孢素A(CsA)50mg/bid,Etanercept25mg/青蛙,24h时尿蛋白mg;2个月时尿蛋白降至mg,糖皮质激素减至5mg,CsA减至25mg/bid,其余不变。5个月时停药,尿蛋白升至mg,医院求诊,继续治疗:乐松60mg/tid,羟氯喹(HCQ)0.1g,糖皮质激素25mg,CsA50mg/bid,Etanercept25mg/青蛙。8个月至21个月时,糖皮质激素逐渐减至5mg,其余不变,蛋白尿从mg持续下降,最低下降至70mg。21个月后,患者自行减药,尿蛋白逐渐上升至0mg。研究得出的结论是,TNF-αblocker(Etanercept)联合免疫抑制剂对SLE有效,提示抗炎联合免疫抑制是治疗SLE的重要手段。

羟氯喹兼具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

孙尔维教授团队开展的第三项研究是观察羟氯喹(HCQ)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发挥的抗炎作用。羟氯喹(HCQ)是一个经典的免疫抑制剂,较少的副作用,可发挥保护作用,减轻肾损害,改善脂质代谢,降低糖尿病风险。他们团队通过体外试验得出几个结论:一是HCQ特异性阻断TLR9介导的DCs活化,特异性抑制DCs表面TLR9的表达,抑制CpG诱导的TNF-α、IL-1β及IL-6分泌。HCQ通过减少CCL21分泌,下调CCR7、CXCR4及L-selectin表达,进而抑制CpG诱导的DCs的成熟与迁移。

结论二是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抑制DCs成熟或迁移能有效阻止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进展。HCQ能降低CIA小鼠血浆中的TNF-α、IL-1β、IL-6及CCL21水平,能降低CIA小鼠发病率、减少关节肿胀及滑膜增生。

结论三是HCQ不仅能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及迁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分泌,控制炎症反应,进而延缓CIA进展。提示HCQ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同样具有抗炎作用。因此HCQ是一个安全有效、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同时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双重作用的重要药物。

多靶点治疗对SLE有效

孙尔维教授还提到,多靶点治疗对SLE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应该成为SLE治疗中的临床共识。风湿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外源抗原通过抗原提呈细胞,高度活化T、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自身抗体,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受累。需要阻断这一发病过程才能起到治疗作用。通常一种药物只作用在某一种因子、某一类细胞或某一条通路。一般对于简单的疾病,如某一种细菌感染只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治好,但对于风湿免疫病这类复杂疾病,仅阻断一、两个因子,往往起不到好的疗效。因此提倡多靶点作用于多种因子,才能精确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我国传统的SLE药物治疗都不是使用一个治疗药物,而西方的药物研究都是RCT研究,用一个药物与安慰剂对比疗效,在临床医师开展研究时很难开展此类研究。我国传统中医用多味药形成一个组方,中药复方中各味药之间的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之间的配伍组方应用,对于提高疗效、减少毒性,起着重要作用。”孙尔维教授表示。

我国在SLE的多靶点治疗领域的探索,最早是医院黎磊石院士和刘志红院士开展的,“应用多靶点疗法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的研究结果,年在线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AmSocNephrol)。与传统疗法相比,多靶点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剂量明显减小,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却增加了4倍,缺点是不良事件率较高。

多靶点治疗的临床研究势在必行,怎么开展好这些研究?临床医师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这样几条标准:一是疗效,二是少或无毒性,三是小分子,四是易用剂型,性价比高。

从发病机制上探究,如果凋亡细胞坏死被及时吞噬,就不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凋亡细胞无法被吞噬,细胞内物质释放会诱发明显的炎症反应,通过异常活化T、B致病性细胞导致免疫性疾病。我们的治疗方案没有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使用量<30mg),而同时应用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甲氨蝶呤(MTX)、环孢素(CsA)、羟氯喹(HCQ)。孙尔维教授表示,“我们认为,炎症是免疫的第一步,是根本。没有炎症,自身免疫细胞就不会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比环磷酰胺更温和的甲氨蝶呤主要通过抑制核酸的合成对T、B淋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环孢素通过抑制T细胞分泌IL-2而实现特异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羟氯喹(HCQ)通过抑制抗原提呈过程中关键的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来抑制免疫反应的启动,TNF-αblocker通过抑制免疫炎症中的关键因子来抑制活化抗原提呈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

为评估抗炎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多靶点疗法对SLE的治疗效果,孙尔维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5月,共78名SLE患者接受了多靶点精准免疫疗法(NHMX)治疗。通过多靶点治疗,6个月左右大多数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下降至正常值,一部分患者恢复较慢。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内补体C3、C4恢复正常值,一部分患者低于正常值。IgG明显降低,肌酐维持在正常范围。治疗安全性较好,未出现严重肝肾肝功损害。副作用主要是肺部感染3例,带状疱疹3例,泌尿系感染2例(6年总共发生病例)。无继发糖尿病,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无Cushing综合征,未见药物引起的绝经,未见肿瘤。

孙尔维教授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可以治愈的,抗炎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多靶点免疫疗法对SLE治疗有效,同时注重宣教和随访,得到患者的配合也必不可少。这部分结果为回顾性临床研究,下一步研究计划是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已经申请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抗炎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多靶点免疫疗法治疗SLE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课题。

专家小传

孙尔维,现任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实验医学中心主任、广东省骨科研究院临床免疫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检验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评审专家。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cr/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