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今天(9月25日)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被授予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从化学转行生物,希望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年,邵峰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决定做科研的他离开化学,转行生物。年在北大毕业典礼致辞时,他面对母校的毕业生们,对20年前的选择做出了解释。他说,作为人类,我们对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对健康的追求一定是永恒的,但我们对此却知之甚少。“所以我认定,生物医学相对于化学,应该更能够给我提供做出有重要影响力研究的空间……当初朴素的、接近事物本质的想法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在生物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大学毕业后,邵峰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学习了生物物理和蛋白质结构,在密西根大学做博士研究期间,他转向了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年,邵峰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当时还没有掀起留学归国热潮,但他觉得,做同样的科研,一定是在自己国家这片土壤上贡献更大。邵峰称,他的研究轨迹越来越贴近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实际问题。“我愿意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揭示细胞焦亡能增强肿瘤治疗效果回国后的邵峰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初期,他聚焦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如何感染和破坏宿主防御。尽管研究很顺利,他仍然在年做出决定:转战人体的“反侵略战争”,探讨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的分子机制。他认为,天然免疫研究更有助于解决现实的医学临床问题。科研方向的转变意味着突破,需要勇气,也要承受压力。四年后的年,邵峰团队终于找到了细胞内的第一个受体分子——识别细菌鞭毛蛋白。年,他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受体——针对内毒素和另一类细菌外毒素的感知蛋白。年,他们又发现了这些受体下游促使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蛋白质,为败血症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渠道。年,邵峰课题组在《科学》报道,毒性淋巴细胞分泌的颗粒酶A可直接切割和活化GasderminB蛋白,诱导靶细胞发生焦亡。这条通路的激活可以显著促进小鼠对肿瘤的免疫清除。细胞焦亡是近年来被证实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zz/1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