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病
白癜风有哪些要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58962.html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锦鲤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鲫鱼、巴沙鱼、草鱼、鳜鱼等,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锦鲤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甚至绝产,是池塘养殖的恶性病害。 细菌性败血症属于病原性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鱼类急性传染病,但其主要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故又叫嗜水气单胞菌病。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温较低、水质清洁、鱼体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并不导致鱼体发病。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如鱼体受伤、鱼体抵抗力下降或水温较高,病原菌则趁机黏附在感染部位,从而进入血液,在其中繁殖并产生大量的毒力因子,裂解红细胞,损坏毛细血管,从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发病症状 各种鱼类患病症状基本相似,表现为:鱼体体表多处充血、出血,尤以眼眶、鳃盖边缘、鳍基最为严重,肠道、内脏不同程度充血;严重者肌肉同时充血发炎;解剖可见肝脏带有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腹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甚至少量鱼出现肠套叠现象。 发病原因 1水环境过去稀养状态下,生态指标相对合理,鱼类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 2营养失衡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过量添加激素类、氨基酸不平衡、或者矿物质、维生素缺乏的饲料,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 3滥用渔药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鱼池条件日趋恶化,鱼池不断淤浅,鱼类病害逐年增多,且蔓延速度加快,发病范围广。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的药物成分、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就大剂量地、盲目地、频繁地使用,进一步污染水体,加大了鱼类的抗药性。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加上各种成份药物频繁使用,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新一轮药物又施人,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毒副作用。 4近亲繁育近亲繁育的鱼种,先天免疫功能欠缺,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养殖近亲子代鱼类,常常染病,防治效果差,死亡率高,生长异常。 5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据统计,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的20%以上,发病池水滥排、死鱼滥弃,捞鱼网具不消毒,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近年来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的病害,造成防不胜防、无法控制的局面,这是因为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在引种的同时,也将病害带人本地区,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后果。 预防方法 1.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气。 2.定期加注清水、换水及遍洒生石灰,调节水质和改良池塘底质,提供鱼类生长不可缺乏的钙元素。 3.把好鱼种和饲料关,选择优质鱼种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4.做好鱼体、饲料、工具和食场各项的消毒。疾病流行季节应用药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范在先。 治疗方法 1.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采用二溴海因0.3克/米1,水体的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下午5点左右泼洒1次,连续3天。第一疗程完成后,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方法与剂量相同。 2.内服药物与施用方法:采用聚维酮碘制剂,每千克鱼体重,在饲料中掺入5克药剂,制成药料,全天投喂,连喂1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如果是颗粒料,可用喷壶将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在饲料表面,但不应使饲料潮解,应马上进行人工投喂;如果散料,可将饲料先用药液浸泡,然后扣堆定点投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必须手段,尽量加开增氧机或者施放增氧药剂,否则,溶氧不足则会加重病情;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鱼虫净18毫升/米*亩予以杀灭,疗效更加明显。 细菌性败血病的危害极为严重,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发病时也要采取外消内服的综合治疗措施。 责任编辑 四月的小鱼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先声”独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稿件投递,转载授权,请联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xebxz/5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SARSCoV2感染下的急性肾损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