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作者: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选自:中华儿科杂志,,56(6)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大多数与菌血症和败血症有关。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为20%~50%[1],可导致儿童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失明、听力障碍、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孤独症等。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细菌流行谱可能不同。通过了解某一地区的细菌流行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避免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导致的死亡或伤残。而既往关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文献报道多为单中心的病例分析,临床指导意义有限。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分析华南部分地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提供依据。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2家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医院、汕头大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广州医院、医院、暨南大医院、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含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年1月至年12月住院,并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案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制定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均签署相关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细菌性脑膜炎标准、诊断日龄≤28d。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如脑脊膜膨出、脊柱裂以及先天性遗传代谢病;(2)疗程结束前或出院前未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住院时间短,诊断未明确前家人自动出院。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临床有感染征象及(1)脑脊液培养阳性,或(2)脑脊液培养阴性,但脑脊液细胞数升高、蛋白升高及糖浓度降低[白细胞计数20×/L,蛋白含量早产儿1.5g/L和足月儿1.0g/L,葡萄糖浓度低于外周血血糖的50%,足月儿1.7mmol/L或早产儿1.1mmol/L][2,3]。

二、研究方法

设计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回顾性调查表,收集各单位符合标准的细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日龄、确诊日龄、住院天数、总抗菌药物疗程、确诊后抗菌药物疗程、临床表现、合并症、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结果、腰椎穿刺次数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发病时及确诊时血常规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及临床转归情况。

各单位均指定专人负责收集资料,后统一传送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NICU,由专人负责录入数据库,录入过程中对每份资料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资料,经与各单位项目负责人沟通并核实正确后录入,最后汇总进行统计分析。

培养阳性是指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同时阳性;细菌性脑膜炎早发型是指生后7d内获得感染,8~28d获得感染为晚发型[2];发病日龄是指发现感染症状时的日龄,确诊日龄指脑脊液检查异常时的日龄;并发症(脑室炎、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的诊断[2]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异常结果,头颅MRI在感染2~3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病情加重或惊厥、颅内压增高、头围增大等异常临床表现时进行。

临床转归中治愈是指疗程足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数、葡萄糖、蛋白浓度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好转是指疗程足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白细胞和血液感染指标恢复正常,仅蛋白和(或)葡萄糖水平尚未恢复正常。足疗程是指革兰阳性菌感染至少2周,革兰阴性菌感染至少3周。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连续变量呈正态分布者x-±s表示,偏态分布者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

研究期间纳入符合标准的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共有例,出生胎龄(37±4)周,出生体重(±)g,发病年龄8(2,16)日龄,确诊年龄14(8,20)日龄,住院25(18,39)d。例患儿中男例、女例;早产儿占25.3%(例),足月儿占74.7%(例);出生体重≤g占10.9%(91例),~g占15.3%(例),g占73.9%(例);早发型细菌性脑膜炎占23.2%(例),晚发型细菌性脑膜炎占76.8%(例);发病年龄7日龄者占43.4(例),7~28日龄者占56.6%(例);确诊年龄7日龄者占23.2(例),7~28日龄者占76.8%(例)。

二、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结果

例患儿均进行了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其中培养阳性例(29.7%),包括血培养阳性、脑脊液培养阴性例,血培养阴性、脑脊液培养阳性30例,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均阳性57例(1例患儿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菌株不同)。血培养阳性率26.1%(/),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为10.4%(87/)。培养阳性病例中革兰阳性球菌占多数,有株(60.8%),以无乳链球菌(GB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98株(39.2%),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无论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排列前4位菌群均依次为GBS、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1)。

表1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株(%)]

三、不同时间段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

—年、—年、—年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9.6%(47/)、33.6%(85/)、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P=0.)。培养结果中均以革兰阳性球菌占多数,分别为66.0%(31株)、54.7%(47株)、63.2%(74株),最常见细菌为GBS,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34.0%(16株)、45.3%(39株)、36.8%(43株),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病例中,3个时间段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P=0.),表2。

表2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原菌菌株阳性率在不同时间段分布[株(%)]

四、早发型及晚发型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

早发型培养阳性率为33.0%(64例),晚发型为28.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培养阳性病例中,早发型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6.6%(49株),革兰阴性杆菌占23.4%(15株);病原菌前三位依次为GB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晚发型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55.4%(株),革兰阴性杆菌占44.6%(83株);病原菌前三位依次为GBS、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两组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49比83/,χ2=8.,P=0.),但均以革兰阳性球菌-GBS最为多见,表3。

表3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原菌菌株在早发型和晚发型、早产儿和足月儿患儿中的分布[株(%)]

五、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

早产儿培养阳性率为26.9%(57例),足月儿为30.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培养阳性病例中,早产儿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0%(40株),革兰阳性球菌占31.0%(18株);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GBS。足月儿中培养阳性率为30.7%(例),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69.8%(株),革兰阴性杆菌占30.2%(58株);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GBS、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两组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18比58/,χ2=28.,P=0.),表3。

六、血常规及脑脊液检查

例患儿腰椎穿刺4(2,6)次。细菌性脑膜炎确诊时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为(41,)×/L,白细胞计数≤20×/L45例(5.4%),其中5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白细胞计数1×/L例,占14.7%,其中45例脑脊液培养阳性。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异常(5×/L或20×/L)的共例,占47.7%,C反应蛋白(CRP)为51.7(33.5,.2)mg/L。出院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9.5(5.0,17.0)×/L,白细胞计数≤20×/L例,占90.9%(/)。

七、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的关系

在第1次脑脊液培养前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4h内者,血培养阳性率为17.3%(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为8.0%(67例);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4h者,血培养阳性率为9.1%(76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为2.7%(23例);两组血培养、脑脊液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P均=0.)。

八、患儿临床症状、并发症及转归情况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例,75.5%);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例,19.9%)。

在98例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患儿中,发热79例,惊厥15例,发热和惊厥均有发生9例;在例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患儿中,发热例,惊厥40例,发热和惊厥均有发生15例;两组发热,惊厥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P=0.、0.)。在培养阴性的患儿中,发热例,惊厥88例。

98例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患儿中,并发症依次为脑积水26例(26.5%)、脑室(室管)炎15例(15.3%)、硬膜下积液11例(11.2%)、脑脓肿2例(2.0%);例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患儿中,并发症依次为脑积水24例(15.9%)、脑室(室管)炎17例(11.3%)、硬膜下积液14例(9.3%)、脑脓肿2例(1.3%);两组脑室(室管)炎,硬膜下积液,脑脓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0.),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在培养阴性的例患儿中,并发症依次为脑积水例(19.7%)、脑室(室管)炎55例(9.3%)、硬膜下积液54例(9.2%)、脑脓肿5例(0.8%)。

例患儿中,共死亡13例,病死率为1.6%;治愈和好转出院例(95.6%)。例培养阳性患儿中,死亡3例,病死率为1.2%。98例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患儿中,治愈54例(55.1%),好转30例(30.6%),无好转或疗程不足自动出院12例(12.2%),死亡2例(2.0%);例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患儿中,治愈95例(62.9%),好转45例(29.8%),无好转或疗程不足自动出院10例(6.6%),死亡1例(0.7%);两组治愈、好转、死亡和自动出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2.、0.,P=0.、0.、0.、0.)。

九、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送检脑脊液前抗菌药物使用率66.9%(例)。确诊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中位数为3d。抗菌药物总疗程中位数25(8,)d;确诊后抗菌药物疗程中位数20(5,)d。单一用药例(30.4%),联合用药例(69.6%)。单一用药以美罗培南(例,57.3%)、头孢三代(67例,26.3%)居多;联合用药以美罗培南+头孢三代(例,51.8%)、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头孢三代(例,19.7%)居多。

革兰阴性杆菌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美罗培南(82例,83.7%),头孢三代(43例,43.9%);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美罗培南(例,75.7%),头孢三代(91例,59.9%),万古霉素(77例,50.7%),青霉素(53例,34.9%);培养阴性例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头孢三代(例,58.9%),青霉素(例,20.1%),万古霉素(98例,16.7%)。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在疗程(t=1.、1.,P=0.、0.)和疗效(χ2=0.、0.,P=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yebxz/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