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院兽医一例仔猪猪瘟感染的临床诊治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发病情况 平度一养殖户饲养15头母猪,30头肥猪,60只仔猪,3月龄。发病从2个月——母猪都有发病,已发病3天,发烧41℃。皮肤发红;妊娠期母猪2个月左右流产、呕吐;持续发烧,耳朵皮肤紫红色;拉稀;个别有呼吸道症状。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瘟 根据临床表现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3种类型。 2.1急性型 病猪往往突然发病,症状严重,体温急剧升高,可达到41~42℃,渴欲增强,食欲废绝,皮肤和黏膜出血、发绀,大部分伴有明显的脓性结膜炎,部分发生便秘,接着变为下痢,排出散发恶臭味的粪便。 另外,妊娠母猪患病后还会发生流产,仔猪还会有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痉挛等。最急性病猪甚至出现明显症状就由于败血症而死亡,通常经过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就会死亡。2.2慢性型 通常是老疫区常见,部分是耐过的急性病猪变成慢性。病猪症状无规则,体温忽高忽低,机体消瘦,贫血,经常卧地,动作迟缓,食欲减退,饮水增多,交替发生便秘和腹泻,有时皮肤会出现紫斑或者坏死痂,病程通常可持续超过4周。2.3非典型猪症 近几年,国内外经常会发生这种类型的猪瘟,猪感染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症状较轻,病变不典型,病程可持续1~2月不等,病死率为30%~50%。部分自愈后可见干尾和干耳,甚至皮肤存在坏疽,并发生脱落。部分病猪会伴有肺炎感染和神经症状,而新生猪会大量死亡,康复后变成僵猪或者侏儒猪。 3剖检变化 3.1肾脏出血 3.2脾脏肿大、出血3.3心血出血3.4膀胱内壁出血3.5肠道出血3.6各器官淋巴结出血 4病因分析 4.1疫苗质量 使用疫苗不是来自正规生产厂家,免疫效价不确定,质量得不到保证。疫苗运输、保存的温度控制不得当,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影响了疫苗效价,进而影响免疫效果。 4.2免疫抑制病频发 这些年,猪瘟免疫效果不理想与传染病导致免疫抑制密切相关。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可导致动物体对某些病毒的易感性增强,降低免疫效力,导致免疫失败。有些致病菌可直接侵蚀猪体内淋巴器官,激活抑制性细胞,影响最终免疫效果。 4.3药物影响免疫效果 大量试验证实,一些抗菌药物像是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等可对动物抗体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这些药物对疫苗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最终影响免疫效果。由此,在使用弱毒疫苗前后,建议禁止使用此类抗菌类药物。 4.4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 有资料报道,母猪在妊娠30d前,10~50d,20~97d,30~d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经历以上免疫程序的猪常具有免疫耐受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染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5综合防控措施 5.1疫苗选择 选择疫苗必须为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经运输和保存完善的单位进行购买。购进疫苗建议低温保存,经稀释后疫苗效价降低很快,3h内即可失效。严格操作规程,稀释疫苗后要置于含有冰块的保温箱内贮藏,并要2h内用完。注射前,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同时,用干棉棒擦干。注射用针,一猪一个针头,禁用大号针头,避免打飞针。 5.2免疫程序 一般情况下,如果母猪免疫程序科学合理,仔猪会在20~25日龄获得的母源抗体,其中和效价可达1∶32以上,易受强病毒攻击。仔猪30日龄,母源抗体中和效价降低到无保护能力。仔猪60日龄,仔猪体内基本没有母源抗体的保护。由此,仔猪首次接种免疫,应安排在25~30日龄之间,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头,二免安排在60~70日龄,接种剂量为4头份/头。在猪瘟常发区,应在此计划免疫基础上,做超前免疫1次,用量为2头份/头。母猪接种与产后20~25d,种公猪每年春秋各接种一次,猪瘟细胞苗具体用量为5头份/头。 5.3谨慎用药 猪瘟免疫预防期间,必须要谨慎用药。某些药物,如,卡那霉素、利巴韦林等,很大程度上会抑制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机体免疫效果。由此,防疫期间,必须要规范用药。 5.4饲料管理 严禁使用霉变饲料,研究证实:霉变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霉菌毒素,可导致肝细胞坏死、淋巴水肿,损害免疫器官,抑制免疫效果。因此,科学管理饲料,禁用霉变饲料。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就要想到饲料中玉米霉变,要及时处理和预防。饲料霉变致使多数猪场经产母猪猪瘟抗体水平很高,而保育猪和育肥猪抗体不合格,生产水平低下。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 5.5疾病防控 这些年来,猪瘟控制较差,与免疫抑制性疾病频发有关。如,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气喘病等,一旦感染,必然会影响到猪瘟的免疫效果。在养猪生产中,要严格参照免疫程序,做好疾病的防控。 5.6病原监测 猪瘟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的监测上。根据产仔季节,在防疫高峰期后1个月内.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70%以下,显示免疫不合格。同时,根据抗体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对可疑个体进行PCR病原学诊断,从而淘汰阳性猪。 5.7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猪圈消毒,提高猪群整体抗病力,杜绝从疫区购猪。新购入的猪应隔离观察30天,证实无病,并注射猪瘟疫苗后方可混群。 5.8在猪瘟流行期间,饲养用具每隔3~5天消毒一次。病猪消毒后,彻底消除粪便、污物,铲除表土,垫上新土,猪粪应堆积发酵。 6处理措施 6.1做紧急预防注射。能起到控制疫情和防止疫情蔓延的作用,注射时可先从周围无病区和无病猪舍的猪开始,后注射同群猪,病猪一般不注射。为加强免疫力,注射时可适当增加剂量。 6.2消毒。 (1)用抵押喷雾器进行车辆消毒。 (2)用温和消毒剂进行人员出入通道消毒。 (3)用臭氧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灯进行小物件消毒。如,衣服、手机、包、行李箱、小型电子设备等。 (4)用喷雾器进行饲养场区各地消毒。 6.3用药:病毒病没有特效药。 (1)富血旺:补中益气。 (2)欣感康(猪用):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以及增料的功效。拌料。 (3)替米考星:有抗病毒的功效。拌料。 (4)氟苯尼考:有治疗呼吸道的功效。拌料。 (5)发病严重不食的:用(头孢+退烧药+抗生素)注射。 7小结 猪瘟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该病可导致饲料利用率低、生长发育迟缓、淘汰率增高、易发生混合感染,加剧病情,死亡率增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所以养殖户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做好环境消毒和猪群净化。按照正规疫苗程序以及选择质量好的疫苗,做好猪瘟疫苗防疫工作,控制垂直传播,提高抗体水平,减少发病机率。在生产中应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及时作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做好厂区及其环境,人员的消毒减少该病的传播,减少健康猪只的感染,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降低该病所造成的损失。 中科白癜风医院十二周年庆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bxz/3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婆婆帮带新生儿,宝宝却患上败血症,检查结
- 下一篇文章: 重新认识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