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葡萄牙的探险家麦哲伦在自己马上要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时,意外死于与菲律宾当地部落的冲突中。麦哲伦死后,原康塞普西翁号的助理舵手埃尔卡诺成为维多利亚号的新船长,并于当年的11月带领60多人继续剩下的航行。但是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船上的水手大部分患上了奇怪的疾病,他们出现了严重的牙龈肿痛、皮肤出血等症状,到了次年的5月份,船上原本的60多人就剩下了35人。而这些死去的水手得的病正是坏血病。

坏血病又称败血症、水手病,这是一种身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疾病,同时这也是一种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通常是因为不进食水果和蔬菜,从而摄取不到足够的维生素C引起的,虽然一般情况下败血症通过补充维生素C就能治愈,但是在以前的海上,船上没有蔬菜,长期在此环境下,严重的败血症还是能够导致人死亡的。那么问题来了,生活在极地中的爱斯基摩人一生只吃肉,他们为什么不会得败血症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并不是某个部落的人的称呼,而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尤皮克人以及生活在北美北部的因纽特人的统称。不过无论是尤皮克人还是因纽特人他们从来不会称呼自己为“爱斯基摩人”,因为“爱斯基摩”在阿尔岗语族(美洲原著民语言的一种)中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是一种带有歧视的叫法。不过,尽管这样,爱斯基摩人还是走进了各大网站的词条中,成为了以上两种人的代名词。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以北,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被冰封,想要种植蔬菜、水果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兽皮做的帐篷或者干脆用雪做屋为家,以海里的鱼类、哺乳动物以及陆地动物(比如驯鹿、北极熊等等)为食。(下图为在浮冰上捕鱼的爱斯基摩人)

由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环境比较的恶劣,所以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内他们都过着自给自足、无人打扰的生活。而极地的环境,也让他们形成了主要以肉食为主的食性。直到16世纪,爱斯基摩人被欧洲人发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使得他们的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到了如今,爱斯基摩人已经与现代人接轨,大部分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形成了城镇化,不过,剩下的一部分爱斯基摩人依然沿袭着祖先们的生活方式。

没有蔬菜、水果,吃肉的爱斯基摩人为什么不会得败血症?

爱斯基摩人主要以肉为食的生活,之所以不会得败血症,是因为他们有补充维生素C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采摘

虽然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但是北极也有短暂的夏天,届时一些地区的积雪融化,植物还是有的,所以,在爱斯基摩人的正常生活中,是有采摘的,只不过时间较短,采摘的植物较少而已。其次,爱斯基摩人的主要猎物中有驯鹿,而驯鹿是食草动物,因此,他们所处的环境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没有绿植,没有果实。

第二:吃生肉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极,这里木材较少,所以在烹饪这件事上,他们大都是依靠海洋哺乳动物的油脂。但是毕竟油脂是有限的,油脂除了用来烹饪食物外,还得用来照明,所以爱斯基摩人有吃生肉或者轻度烹饪的肉的习惯。

此时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熟肉和生肉的区别。对于我们现代人类来说,吃熟肉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这样能够避免寄生虫,但是对于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问题就不大了,因为极低的气温下,动物被杀死后,体温迅速的降低,寄生虫很难存活。其次,熟肉至少是在℃的环境下长时间烹饪而成的,而肉中是含有维生素C的,尤其是动物的内脏中,我们以牛肝和猪肝为例,生的牛肝中每克含有约23毫克的维生素C,而生猪肝中每克含有约20毫克的维生素C。但是生肉中的维生素C在超过80摄氏度的环境下就会分解,所以,爱斯基摩人通过吃生肉能够补充到维生素C。(下图为猪肝的营养成分表)

第三:低碳水

虽然生肉(包括内脏)中含有维生素C,但是比起水果、蔬菜来(大枣、卷心菜90、橙子50,以上均为每克中维生素C的含量)还是要逊色很多的。因此,爱斯基摩人不得败血症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低碳水的摄入。科学的研究证明:高碳水的生活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这是因为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当身体摄入过多的糖时,会抑制身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此时身体就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而爱斯基摩人摄入的碳水基本上上肉里面的,其含量非常的低,所以他们需要的维生素C也要比我们要少很多。

总结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家就对爱斯基摩人吃肉但不得败血症的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因此有科学家用了十年的时间与爱斯基摩人共处,完全按照他们几乎纯肉的饮食,最终发现身体指标一切正常。通过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找到了原因:吃生肉(维生素C的含量比熟肉高)、植物性食物的一定摄入(夏季)以及低碳水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uezhenga.com/yebxz/10730.html